本敏捷成功案例源自鲁卡・拉姆钱德拉(Rucha Ramchandra)与奥斯曼・马克苏德(Osman Maqsood)撰写的敏捷实践报告《败中求进:分享、成长、团结》(The Fail Forward Stories: Share, Grow, Unite)。
在施普林格・自然(Springer Nature),“接纳失败” 的理念始于一项小型实验:通过视频会议召集 30 名业务分析师,举办了首届 “败中求进” 会议。会议目标很简单:创造一个空间,让大家能坦诚交流职业中遇到的挫折,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。后续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—— 这场活动引发了员工的深度参与和坦诚反思,也让整个组织对这一理念的兴趣愈发浓厚。
这并非要 “美化失败”,而是要 “让失败正常化”。通过将关注点从 “追责” 转向 “学习”,“败中求进” 计划帮助团队重新回归敏捷价值观的核心:协作、应变与持续改进。
关键利害关系
在首届 “败中求进” 会议召开前,在工作中谈论失败总让人觉得 “有风险”。对错误的 “集体沉默” 带来了切实代价:创新放缓、团队迟疑不前、人人回避风险。而这种恐惧,恰恰与敏捷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 —— 敏捷本应建立在信任、实验与持续学习的基础上。
施普林格・自然面临一个选择:要么继续回避失败,要么创造一个能安全分享失败的空间。这个决定,最终将影响整个组织的敏捷成熟度。
直面实际挑战
误解敏捷的核心
早期的敏捷实践多聚焦于流程框架,比如Sprint、站会和规划会议,但却未能充分践行敏捷更深层的目标 —— 即团队如何通过协作实现应变。当 “败中求进” 的理念被提出时,大家的反应不一:有人好奇,有人迟疑,而这一切的根源,都是 “恐惧”。
敏捷要求 “透明”,但透明的前提是 “安全感”。若缺乏心理安全感,即便是最完善的敏捷实践也会举步维艰。
规模化推广时不丢失核心
下一个挑战是 “规模化”:像 “分享失败” 这样极具个人色彩的活动,在推广时如何避免沦为又一个 “企业制式项目”?团队选择 “简化而非僵化”—— 不设固定脚本、不追求完美呈现,只在安全的空间里,让大家进行真实、包容的故事分享。
以敏捷价值观推动变革
以身作则,率先行动
为打破沉默,活动组织者选择 “先做表率”:领导者主动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,通过 “坦诚示弱” 树立基调。这一简单的开放举动,在团队中引发了连锁反应。
跨地域、跨职能协作
首届会议从浦那起步,仅有 30 名业务分析师参与。随着消息传开,活动逐渐跨越部门与国家,延伸至里斯本、柏林、伦敦和海德堡。分享者来自业务的各个领域,这也证明了 “失败与学习” 是普遍存在的共性议题。
以反馈为动力
每场会议结束后,团队都会通过 Slido(注:一款实时反馈工具)收集参会者的反馈。这些匿名意见会同步给分享者,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反馈循环 —— 这与敏捷回顾会议(Retrospective)的逻辑高度契合。
成果:可衡量的文化变革
一个小小的想法,很快发展壮大。如今,该计划已实现以下成果:
覆盖多个地区,参与人数超 1000 人,分享者达 60 人
成为施普林格・自然“社区日”的固定环节
获得广泛的志愿者参与
在创新大赛中荣获 “评委特别奖”
但真正的成功在于文化层面:参会者开始将失败视为 “学习旅程的一部分”,而非 “终点”;团队韧性显著增强;跨职能、跨地域的员工建立起更紧密的连接;创新不再源于 “既定流程”,而是源于 “真实对话。
敏捷是一种思维模式,而非操作手册
“败中求进” 的案例表明,敏捷远不止是清单与工具。其力量源于开放、应变与持续改进等价值观 —— 而这些价值观,在 “惩罚失败” 的环境中无法生根发芽。
施普林格・自然的实践已证明:当你为团队成员创造 “坦诚表达” 的空间,创新便会自然涌现。心理安全感绝非敏捷的 “附加福利”,而是支撑敏捷落地的 “基石”。
敏捷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
以下结合《敏捷宣言》及 12 项原则,强调关键行动在实践中如何体现敏捷核心价值观。
构建心理安全感,助力坦诚反思与风险承担
宣言价值观:“个体与互动高于流程与工具”
心理安全感虽未在《敏捷宣言》中直接提及,但却是有意义协作的核心要素。若缺乏信任与安全感,团队无法实现开放互动,也难以高效地自我组织。
领导者通过故事分享示范 “坦诚示弱”
宣言价值观:“个体与互动高于流程与工具”
领导者主动分享自身失败经历,能让工作环境更具 “人情味”。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健康的团队动态,还能赋能员工更坦诚地贡献自身价值。
构建心理借助反馈循环持续优化活动形式
第 12 项原则:“团队应定期反思如何提升效能,并据此调整自身行为”
“败中求进” 系列会议在每场活动后都会收集反馈,用于优化体验。这是 “持续改进” 这一敏捷核心原则的明确体现。
突破传统团队边界,促进跨职能协作
宣言价值观:“个体与互动高于流程与工具”
活动纳入了HR、技术、财务、出版等多个领域的参与者,实现了更丰富的学习与连接。敏捷的活力源于多元协作,而非僵化的角色划分或部门壁垒。
通过回顾与经验共享,构建团队集体韧性
第 12 项原则:“团队应定期反思如何提升效能,并据此调整自身行为”
会议中 “每个故事后的短暂停顿” 等回顾环节,帮助团队实时反思、共享经验。通过达成共识与灵活调整,团队的集体韧性得以增强。
将故事分享转化为文化变革与团队成长的工具
宣言价值观:“个体与互动高于流程与工具”
故事让人们超越 “角色与流程” 建立深度连接。该计划通过聚焦 “人的真实经历”,强化了敏捷 “以人为本、而非以流程为本” 的核心导向。
强化敏捷的 “灵活思维模式”:聚焦人,
而非仅关注流程
《敏捷宣言》四项价值观及第 12 项原则:反思与调整
“败中求进” 并非要 “遵循某一套固定框架”,而是要 “践行敏捷价值观”—— 注重灵活调整与持续学习,聚焦 “以人为中心的变革”,而非 “僵化的合规执行”。
若您想系统学习敏捷并考取认证,敏捷基础核心认证课程 CSM 是优选 —— 既能掌握敏捷基础框架,更能直接赋能工作技能提升(点下方链接了解):
“全球金牌敏捷课程” · 10月25-26日CSM认证课程 · Jim老师引导团队Agility与企业Agility话题
参考原文可阅读鲁卡・拉姆钱德拉(Rucha Ramchandra)与奥斯曼・马克苏德(Osman Maqsood)撰写的原始敏捷实践报告《败中求进:分享、成长、团结》(The Fail Forward Stories: Share, Grow, Unite)

作者简介
乔・福利(Joe Foley)敏捷联盟(Agile Alliance)内容经理,专长于内容营销与策略、搜索引擎优化(SEO)、文案撰写、编辑及 WordPress 平台操作。
译者:Wendy Zheng
原文链接:https://agilealliance.org/failing-forward-as-an-agile-practice/